人民日报|江苏:敢字当先 活力奔涌

《人民日报》2025-08-0518版 版面截图
原题:敢字当先 活力奔涌(前沿观察·挑大梁 看担当)
——看江苏省党员干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敢为善为
编者按: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圆满实现‘十四五’发展目标,经济大省要挑大梁。”
挑大梁,看担当。今年上半年,我国GDP同比增长5.3%。亮眼的成绩单,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挺膺担当。
近日,记者走进多个省份,探访党员干部真抓实干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。
“一部无锡史,半部在梁溪。”驱车驶入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,映入眼帘的却是液体火箭研制基地、空间信息产业园……新地标,从何而来?
答案,藏在一次“硬核”转身里。产业分散、设施老旧、土地利用低效,“成长的阵痛”曾困扰梁溪。“‘等’不是办法,‘干’才有希望。”梁溪区工信局局长殷鹏伟的言语,透着股闯劲。尽管对火箭卫星近乎“门外汉”,他们却依托无锡的制造“家底”,毅然锚定空天产业。
为破除“本领恐慌”,当地党员干部一头扎进浩瀚的航天知识海洋。卫星有多少“关节”?核心部件“命门”在哪儿?顶尖供应商是谁?谈笑间,殷鹏伟如数家珍。
不懂就学,敢想敢干,梁溪区叩开龙头企业大门,引来“金凤凰”。空天产业生态圈,正在这片热土加速崛起。
老城厢勇闯新赛道,是江苏干部敢为善为、推动经济大省“挑大梁”的缩影。近年来,江苏省委出台《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》,用20条过硬举措,为这份魄力与担当注入强劲动能。江苏省上半年5.7%的经济增速背后,是这股“敢”字当头的精气神在奔涌。
锚定创新发展
“做难而正确的事,心里敞亮”
夏日,华进半导体公司会议室,企业骨干与地方工作专班围坐畅谈——英才寻觅、项目选址、技术攻坚,谈的全是“行话”。
“干部能用半导体的语言交流,说话做事都在点子上。”公司总经理朱明珠一句朴实的评价,道破了“挑大梁”的关键密码——锻造一支懂产业、敢担当的干部队伍。
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。江苏省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在锻造队伍上动真格:省工信厅干部下沉园区企业一线,一本本调研笔记化为产业政策。省科技厅工作专班扎进重点实验室,当好服务创新的“前沿哨兵”。无锡市将干部送到企业一线去“淬火”,在机器轰鸣与市场浪潮中锻造深谙产业逻辑的“内行人”、向“新”而行的实干者。
走进江阴市霞客湾科学城,江苏通用半导体研发人员调试着新设备,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系统研发基地的建设热火朝天。谁成想,这里以前是农药厂、化工厂的聚集地?
“过去很辉煌,后来很迷茫。”江阴市青阳镇党委书记冯亮坦言,24个村级工业园、1400多家企业曾挤在这里,高新技术企业仅22家。“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”的粗放发展,消耗大、效益低,环境指标常年垫底。
“发展的迟滞,源自思想的落伍。”党员干部向书本学、向外地学,算长远账、算民生账。共识一点点凝聚。2021年,《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规划方案》在镇人代会上全票通过。
“转型,很难吧?”
“做难而正确的事,心里敞亮。”冯亮的回答斩钉截铁。
党员干部敲开村民家门,硬是腾退3300余亩空间。招商团队的脚步踏遍四方,只为引来优质项目。江阴市委组织部同步推出激励机制:干得好的干部,及时奖励、优先提拔。实干导向不断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如今,从太湖之滨到扬子江畔,创新创业热潮奔涌。江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新赛道并重,全力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。
“服务创新,服务企业,得有‘长期主义’精神,得是专业化、全方位支持。”无锡市工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缪晟说,“我们既要为攻关‘卡脖子’技术护航,更要下大力气把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。这才算不负使命。”
服务长三角一体化
“不再是‘你’‘我’,而是‘我们’”
从空中俯瞰,沪苏浙两省一市的分界线在太浦河交于一点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标志性项目——方厅水院,坐落其上。
“搁以前,项目得三地分开审、分开批。”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,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陈建忠说。现在不同了。在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下,三地干部共同摸索出一套新法子——一体化立项、审查、招标、审批、监管、验收。“三个文件盖三个章”变成“一个文件盖一个章”,项目推进快马加鞭。
“挑大梁”,不仅要有推动一域发展的实干,更要有服务全局的自觉。“示范区规划之初,三地干部也有争议。但大家最终想的不是从‘大盘子’里切蛋糕,而是如何扬长避短,合力托举国家战略。”陈建忠说。
跳出“一亩三分地”,迎来更大丰收。汾湖高新区享受协同发展的红利。
苏州南站,沪苏湖高铁列车飞驰,日均客流逾万人次。立项、规划、施工,吴江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姚文明全程参与,他看到的不只是站点的崛起:“城市格局进一步打开,更多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汇聚而来。”
省市交接线上的鼋荡湖,沪苏两地干部联合巡湖、联合执法,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标。环湖生态岸线全线贯通,串起一个个特色田园乡村。交界线,隐入风景深处,村民的日子,一天天红火起来。
一体化,关键在于产业协同。华为研发中心在上海青浦区,5500名员工却在汾湖周边安家;康力电梯扎根汾湖高新区,却携手上海的高校、企业,组建创新联合体,合力攻克关键技术……要素自由流通,激荡发展动能。
窥一斑而知全豹。江苏省在区域市场一体化、太湖综合治理等方面步步推进,连续两年发布两批20件长三角实事项目、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……一体化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塑造跃升。
今年6月,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举办。在江苏省发改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处副处长虞泉晟看来,“大家坐到一起,不再是‘你’‘我’,而是‘我们’。合则共赢、融则更强——这是共同的信念,也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内在动力。”
激发市场活力
“干部好作风,就是金字招牌”
发展是硬道理,环境是软实力,“挑大梁”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深层支撑。
“政策多,但找不到、读不懂、申报来不及。”这曾是不少企业的心声。如今,宿迁的“宿企通”平台有了“政策直达”功能——企业输入信息,系统自动匹配,扶持资金“免申即享”。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公司负责人张敬锋说:“确认个银行账号,奖补资金几天就到账了,省心省力。”
“宿企通”的“增值服务”模块更是一站式平台:产业链上下游伙伴、物流信息、法律支持……一目了然。不少企业感慨,“以前像盲人摸象,现在精准对接所需,效率大大提升。”
之所以做这些,在宿迁市数据局局长温士才看来,“优化营商环境,不只是审批快一点,那是‘规定动作’。我们更要主动服务,促进企业成长。”
“干部好作风,就是金字招牌。”温士才进一步说道,宿迁市数据局组织干部进车间摸实情,跑部门抓协调,闯市场找资源。其间,表现突出者被进一步安排到关键岗位上历练成长。
这股精气神处处可见。宿迁市抓用人导向、及时奖励、典型引路,激励干部放手干事。不动产登记部门创新分层分幢登记,盘活土地要素,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。在司法战线,“执转破”的创新运用,不仅断是非,更能焕新生。
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曾受理一起案件。公司财务告急,账户被多家债权人冻结。按常规,强制执行即可。但法官发现,公司账上还有180多万元存款;主营的智能垃圾分类清运服务,市场潜力与社会价值并存。
“能否拉一把?”法院将案件转到破产审查,定下“重整式执行”方案。法官们多次奔走,说服债权人接受替代担保,解冻账户;对关键设备仅作“活查封”,允许公司运转。
最终,2000万元投资成功引入,债权人权益保障了,公司也迎来新生。
干部有活力,市场就有活力。江苏各部门动真碰硬、真抓实干:省发改委设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,省市场监管局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“一件事”改革,省商务厅开展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专项研究……截至今年6月底,全省经营主体总数1460.9万户,其中,企业总数475.3万户,同比增长4.0%,较上年底增长2.3%。
推进共同富裕
“民心是敢想敢干的最坚实底气”
“挑大梁”的成效,最终映照在万家灯火里。不少干部谈到,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,强基固本、促进共富是硬担当。
曾经,沉重的村级债务,阻滞了不少村集体前行的脚步。扬州市直面痛点,以攻坚之势化解全市9.2亿元村级债务,还聚力“促增收”,整合财税、土地等20条政策,向基层赋能。2024年,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跃升至236.2万元。
厚实的家底,托起稳稳的幸福。走进扬州市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养老托幼的喧闹、社区食堂的香气,多元场景交织温馨。市区两级每年每社区40万元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直达基层,用于民生“微实事”。居民们表示,“在这里,心暖暖的。”
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江苏各地各部门真金白银投入,惠民政策迭出:全面推进医保全民参保,村居医保公共服务全覆盖;人社部门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,支撑就业公共服务精准供给……发展成果惠民生、得民心,更点燃了群众的创造活力。这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10多年前,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,世代靠水吃水的渔民上岸,有些迷茫:“祖辈的营生没了,还能干啥?”
破局,源于村党组织的担当,源于干群一心的实干。
解心结。村党组织书记刘德宝带领村干部沉下去,既倾听民声,也讲透道理。“转型发展,是响应国家号召,更是为子孙后代谋永续发展的活路”,思想通了,心就齐了。
闯新路。立足渔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,发展乡村旅游。干部带头干:协调流转滩涂洼地,改造生态鱼塘;奔走争取政策资金扶持;为农家乐招揽客源……
汗水浇灌出硕果。2024年,沿湖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,旅游产值突破3200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达3.83万元。
富了口袋,不忘乡邻。如今,在区县、乡镇的统筹下,沿湖村将成功经验辐射周边7个村落。乔港渔场农旅融合、渔漾时光供销社等项目落地生根,带动就业300余人,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坚实。
“人心齐,泰山移。民心是敢想敢干的最坚实底气,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深层动力。”江苏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不断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,引导广大干部把为民办事、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,以优良作风答好“民心考卷”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-08-05 18 版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